美股指数失真风险显现
美股最近的指数可是频频创新高,过去十年的表现在全球股市里算是数一数二的。不过,虽然指数看起来很风光,背后其实也藏着不少风险。
比如说,美股指数其实主要被几家大公司带动,尤其是科技七巨头,几乎成了指数的“顶梁柱”。这样一来,指数就不太能真实反映整个市场的状况,跟咱们A股、港股比起来,美股指数的“水分”要大得多。
再看看美股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,你会发现,真正能跑赢指数的公司其实不多,大多数公司的股价都跟不上指数的节奏,甚至长期跑输。也就是说,很多公司的表现和指数并不一致,这说明市场其实有点“失真”。
现在正好是美股的财报季,跟A股相比,美股财报对股价的影响更明显。因为信息披露比较严格,大资金在财报发布前很难提前拿到数据。一旦财报出来,股价往往会剧烈波动。
而且,美国的机构投资者更看重的是公司未来的业绩预期,而不是现在的财报数据。有的公司当前业绩不好,但给出的未来增长预期特别乐观,反而会受到资金追捧,股价不跌反涨。这说明,市场对业绩增速的预期非常敏感,有时候甚至比实际数据更重要。
美股机构化与投资难度
虽然过去十年美股指数不断刷新历史新高,但真正能跟上市场节奏的投资产品其实并不多,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股的科技七巨头(也就是所谓的FAANG),还有主流的指数基金。除此之外,大多数上市公司其实很难跑赢大盘,甚至长期和市场走势背道而驰。
跟A股相比,美股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**高度机构化**。目前来看,美股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可能已经超过了85%。相比之下,A股还是以散户为主,虽然这几年机构比例在慢慢提升,但跟欧美那些成熟的市场相比,差距还很大。
而且,在美股这种高度机构化的市场背后,各种投资工具也相当成熟,比如量化交易、对冲策略等等。专业机构投资者早就把这些工具玩得滚瓜烂熟,他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套利和风险控制,普通投资者基本上很难跟他们抗衡。
美股科技巨头抱团现象
在现在这种高度机构化的市场环境下,美股里资金扎堆抱团的现象比A股和港股要明显得多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“科技七巨头”——也就是苹果、微软、亚马逊、谷歌、Meta(原Facebook)、奈飞和英伟达这些大公司。
这七家公司不仅市值占了整个美股市场的很大一部分,还吸引了大量机构投资者和量化基金。它们每天的交易量也非常大,对美股市场的流动性贡献不小。过去十年里,这些科技巨头形成了非常明显的资金抱团现象,跟市场指数深度绑定在一起。只要这七家公司表现好,美股整体指数也大概率跟着涨。
不过,这种抱团能不能持续下去,还得看大资金的态度。如果这些公司的业绩增长、回购股票的力度跟不上市场预期,那资金可能会开始松动,抱团就可能被打破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这种抱团现象反而越来越强,对美股指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。
如果你在美股投资,只买主流的指数基金,或者直接押注这七家科技巨头,以及少数几家大公司,那你很可能会搭上这一轮长期牛市的顺风车,赚得不错。但如果你投资的是其他小公司或者非头部企业,那就很可能长期跑输大盘,出现“指数涨了,自己却没赚钱”的情况。
美股投资特点分析
从美股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,每到财报季,投资者都要特别小心。就算是像科技七巨头这样的大公司,如果财报表现不如预期,也可能会出现单日暴跌10%以上的情况。所以,从上市公司这个角度来说,美股的投资难度其实比A股和港股要高很多。
不过,如果你只是从市场指数的角度来看,美股的投资反而可能更容易一些。因为美国股市整体上更成熟、更稳定,长期来看,它有更大的可能性慢慢上涨。
很多美国投资者其实并不直接去选股,而是通过401K或者IRA这样的退休账户来间接投资美股。他们的投资组合里,大部分都是指数基金,或者是像苹果、亚马逊这样的大公司股票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他们基本上可以跟着美股的整体走势一起赚钱,享受长期慢牛的收益。
在实际操作中,很多美国散户其实会主动跟专业机构投资者“站队”,跟它们一起投资。这样一来,散户和机构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。机构投资者每年都能给这些散户带来不错的回报,而散户也越来越依赖机构的专业能力,这反过来也推动了美股市场越来越机构化。
说到底,美股市场之所以高度机构化,不是因为散户和机构在“抢饭吃”,而是因为他们其实是“一条船上的人”,是互利共赢的关系,而不是互相竞争的对手。
炒股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