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军155mm榴弹炮用钢制药筒,而不是药包,是技术落后吗?
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155毫米钢制药筒焊接技术并量产的国家。
但在某些人嘴里。
这竟然成了技术落后的证据。
他们说欧美都用模块化药包。
所以用药筒一定是土老帽。
真相恰恰相反。
你绝对想不到钢药筒里藏了多少玄机。
05式自行榴弹炮打爆发射速时能3秒一发。
连打5发只要30秒。
关键就在钢药筒。
它的金属外壳能整个塞进炮膛。
自动装弹机咔嚓一下就推进去。
全程不用人手碰发射药。
再看北约的M109榴弹炮。
药包装填时必须先塞药包再手动关炮闩。
打完一发还得等炮管冷却。
否则残余火星可能直接引燃下一发药包。
炮手们最怕听到“嘶——”那种药包被引燃的声音。
这意味着炸膛就在眼前。
钢药筒呢?
它自带全密封金属壳体。
隔绝了火药和高温炮管接触。
安全性强得不是一星半点。
再说装药灵活性。
有种说法是药包能自由增减数量调整射程。
钢药筒只能整筒使用。
大错特错。
打开我军钢制药筒内部。
里面整整齐齐躺着六个独立药包。
需要近距离火力支援?
直接掏出五个药包留下单包。
30公里外目标?
直接全装药用上最大射程。
调整速度和药包操作完全没区别。
那为什么西方不用这种设计?
奥秘在炮尾结构。
北约火炮统一使用螺纹炮闩。
靠螺旋纹路旋转锁闭。
这种结构塞不进金属药筒。
只能用软质药包加单独的金属底火。
我国继承苏式设计采用楔形炮闩。
横向推入的金属块闭锁。
完美适配钢制药筒整体装填。
简单说就是技术路线不同而已。
还有个更现实的理由:穷。
不是说咱们穷。
而是铜资源真的稀缺。
80年代就有军工专家说过。
全国铜产量连电网建设都满足不了。
何况是炮弹消耗。
1969年珍宝岛战役。
苏联三天打完近八万发炮弹。
这个数字曾让军委彻夜难眠。
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。
122毫米炮兵营一天就投送30吨弹药。
按传统铜壳制造。
一门炮打几天就要吃掉半吨铜。
钢制药筒厚度只有1.5毫米。
采用卷焊工艺像做易拉罐那样生产。
铜药筒却需要万吨冲压机锻造。
耗电是焊接的30倍。
现在明白了吧?
99A坦克炮用钢筒。
155卡车炮用钢筒。
海上舰炮还在用钢筒。
2018年珠海航展上。
出口版PLZ-52榴弹炮用了全套模块药包。
那是沙特专门要求的“高配版”。
每发药包成本够造两个钢药筒。
但金主就喜欢这种能发朋友圈的噱头。
真打仗还得看老兵们信赖的钢筒。
2009年实弹演习出现过惊险一幕。
某型火炮连续发射时模块装药突然膛内自燃。
火焰从炮口和膛缝逆向喷出。
三个装弹手面部严重灼伤。
如果是钢药筒。
内置防火帽早就阻断了燃爆传播。
要说模块装药最大的谎言。
就是所谓减重优势。
确实啊。
六个模块药包比钢筒轻三公斤。
可弹头足有50公斤重!
炮兵扛弹头时满头大汗。
谁会在意手上这五百克差异?
但钢筒有个致命吸引力:省钱。
测试表明钢药筒能复用十五次。
打完回收镀层翻新。
成本压到原来的四分之一。
现代战争炮火覆盖才是王道。
喀秋莎火箭炮传奇靠的就是数量。
想想看。
火力覆盖时一门炮要打几十发。
用一次性药包就像往水里撒钱。
2016年高原实弹演习。
05式自行火炮连续射击上百发。
炮管都快烧红了还在继续装填。
就是仗着钢药筒自带抗高温属性。
换成药包的话。
第二十发就可能炸飞炮闩。
不过别误会。
我军早掌握模块装药技术了。
非洲客户要便宜耐用的。
给钢筒版火炮。
中东土豪喜欢炫酷的。
直接上全自动装填的PLZ-52。
模块药包唰唰自动装进去。
满足金主爸爸的科技感。
但自用的181卡车炮为什么坚持用钢筒?
答案在朱日和训练基地的硝烟里。
当红旗竖起急速射指令下达。
炮班战士装弹节奏快到出现残影。
这时全金属药筒啪地入膛。
装填手甚至不用看流程。
而药包装填少一个步骤就可能导致炸膛。
真正经历炮火洗礼的都懂。
可靠才是战场铁律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炒股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